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梁曉輝 張素)國務院關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28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著眼下一步時,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報告在回顧近年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時稱,全國耕地總量持續下降態勢得到初步遏制,2021和2022年連續兩年實現凈增加。
報告援引數據稱,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全國耕地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從2017年的52.5%、95%、67.2%提升到2022年的62.4%、96%、73%。
另據統計,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2年糧食產量13731億斤,糧食單產每畝386.8公斤,較5年前分別提升了498億斤、13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6.1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報告同時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包括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科技創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等。
對此,報告從加強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大力落實藏糧于地、積極推進藏糧于技等方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報告提到,強化糧食安全法治保障,推動出臺糧食安全保障法、耕地保護法。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地方責任,加快形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對于“藏糧于地”,報告要求,進一步采取過硬實招,壓實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決不突破。在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護農民利益、加強宣傳解讀的前提下,循序漸進推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
為加大農業保護支持力度,報告提出,積極支持耕地保護建設、種業振興行動和農業機械化應用,守住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農業資金更多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產業,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產區。
此外,為不斷提高多元食物供給能力,報告要求,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加強科技研發和生產投資,探索有效發展模式,突破我國傳統耕地稀缺的自然條件限制。統籌用好后備耕地、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資源,拓寬食物來源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