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7月11日電(記者 胡豐盛)創新“光伏+”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打造零碳智慧能源中心……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所創造出來的新機遇正不斷吸引民營企業展開新探索。
7月11日,由全國工商聯、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全國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大會”在湖州舉行,來自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聯盟成員,500強民營企業代表等300余人匯聚一堂,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民營企業正以綠色低碳技術重塑競爭新優勢。例如,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浙石化項目,與清華大學成立綠色石化創新中心,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中間品和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舟山打造了世界領先的綠色石化基地。
再例如,湖州的久立特材先后投入5億元,完成高效節能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建設,通過近三年生產工藝技改,噸鋼產量天然氣消耗下降25%、電消耗下降10%、水消耗13%,單位產量碳排放量下降了11%,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以綠色低碳產業搶抓發展新機遇,也讓不少民營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牛肉干大王”到“中國潮流能發電第一人”,浙商林東“十年磨一劍”成功研發出大功率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海洋潮流能電站自2017年開始實現連續不間斷發電并網運行,至今已超過73個月,持續運行時間全球第一,累計并網電量全球第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連續并網運行突破兩周年的潮流能發電機組。
中共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說,作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湖州對“綠色”也有著立體的表達,正在走出一條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綠滿金生、以綠惠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痹谡劶熬G色發展理念時,陳浩說,湖州聚焦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及光電、生物醫藥等8大新興產業,大力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目前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5個,數量居浙江省第1位。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48家,數量居浙江省第2位。
作為浙江省政府確定的唯一綠色低碳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這些年,湖州已探索形成了綠色金融、工業碳效碼、竹林碳匯等一批領跑全國的“改革綠”經驗。更為可喜的是,湖州的好風景還孕育了新經濟,像安吉縣的數字游民公社、大余村“青來集”等新業態,吸引了上千名年輕人來就業創業。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徐樂江強調,舉辦此次大會,就是要支持引導民營企業走穩走好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徐樂江指出,近年來廣大民營企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全過程,持續進行技術創新、設備改造,持續開展產能轉換、能源替代,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調整過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主動向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轉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鼓勵廣大民營企業深刻認識綠色低碳發展的趨勢與潮流,扛起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與使命,積極搶抓發展機遇,不斷推動企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不斷提升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大會還發布了全國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實踐案例,宣讀了《全國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倡議書》,舉行了“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聯盟”啟動儀式,并為“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聯盟(湖州)聯絡處”授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