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3月,韓國將迎來一場“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答案最開放的一場競選”。
這場大選,從一開始就不一般。
剛剛進入黨內初選,各方的火藥味就很濃,互相抹黑的“污點戰”就打起來了!
而為了博出位,有一些政客將矛頭對準了中韓關系。
他們不僅宣稱要在涉港等問題上與中國“死磕到底”,還表示“只有韓美關系鞏固了,中國等其他國家才會尊重韓國”。
這些政客拿中韓關系試水有何企圖?親美疏華的論調會影響韓國民意嗎?
01
距離明年3月9日的韓國總統大選還有217天,圍繞著大選的競爭與輿論陡然熱絡。
隨著目前排名第一的熱門總統候選人日前正式宣布加入第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參與競選的朝野政黨幾乎勢均力敵,這也被輿論認為將是“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答案最開放的一場競選”。
根據韓國社會輿論研究所(KSOI)23日至24日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分屬兩黨的兩大熱門總統人選支持率分別為26.9%和26%。 按照以往的經驗,選情越是膠著,就越是有人愿意炒作中韓關系來博眼球,吸引大眾注意力。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最近韓國政壇上出現了一些圍繞中韓關系的雜音。
有一些人將政黨博弈貼上中韓標簽。
一些政黨的新生代政客指責韓國對華政策過于“溫和”和“親華”,顧及中國面子和臉色不敢在香港、新疆人權問題上與歐美同步表明態度。
有政客在接受采訪時甚至直接提及香港問題,聲稱韓國就應對抗所謂“民主世界的敵人”,揚言他要和支持者在涉港等問題上與中國“死磕到底”。
有保守勢力將中韓關系歪曲解讀為所謂的“甲方外交”“朝貢外交”,鼓噪一旦實現政權更替將摒棄韓國的“朝貢外交”。
他們還質疑韓國過去幾年在美中之間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認為現在需要的是“戰略清晰”,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平等的中韓關系。
還有一些人利用詬病中國贏得所謂民意支持。
一些資深的保守政客以“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是國家主權行為”為由,對內討好民意,對外取悅美國。
該保守政客還聲稱,“如果中國想要韓國取消薩德部署,就應該先撤回在中國邊境附近部署的遠程雷達。”
此話一出,馬上就有韓國政壇資深人士站出來反駁。資深人士表示,韓國歷屆政府一貫堅持部署“薩德”是為了應對朝核威脅的立場,將薩德與中國的遠程雷達聯系起來的言論極其危險,外交觀念相當薄弱。
更有甚者將中韓關系與國際博弈綁架。
在中美關系競爭和博弈加大走勢下,一些少壯派政客借美歐日渲染所謂“中國威脅”和強化圍堵遏制,主張韓國安保需要提升韓美關系,韓國需要立足歐美展開地緣和國際外交。
一方面,他們主張提升美韓軍事合作水平,讓韓美聯合軍演實現正常化,加強導彈防御合作,在韓國部署美國的戰術核武器,以及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
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拜登政府下決心在尖端技術領域打壓中國,如果韓國與美國背道而馳就難以正常開展國際商貿活動,在技術經貿領域也應該跟著美國走。
02
一些圍繞著大選的造勢活動之所以劍指中韓關系,與韓國社會的保守回潮有一定的關系。
現在韓國社會形成了輿情影響候選人立場,候選人利用社會輿論,政治觀點討好民意的相互交織走勢。
首先,整個社會輿論日益偏向內顧。 再次嚴峻的疫情和復雜地緣走勢讓韓國社會內斂傾向加劇,也導致社會輿論不斷偏向保守。這一點從保守的國民力量黨的支持率曾連續14周超越執政黨表現可以窺見一斑,30歲以下選民對革新標簽的現政權的不滿增多也是重要體現。
韓國蓋洛普公司2021年7月第一周的民調顯示,18~29歲的受訪者中,30%的人支持保守的第一大在野政黨國民力量黨,支持進步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的僅為24%。
其次,圍繞大選的觀點和立場日益趨向保守。 從迄今韓國主要候選人釋放的政策理念和立場來看,不管是隸屬執政黨還是在野黨的候選人,都呈現了回歸保守理念,順應保守選民變化,爭奪保守民意的新態勢。韓國社會甚至開始出現從經濟和外交兩個層面質疑乃至聲討革新陣營的呼聲。
近年來,韓國的政治格局日益兩極分化,公眾在所有問題上——社會、經濟和外交事務——都按照黨派路線產生分歧。根據2019年的一項政府調查,91.8%的韓國人表示,他們認為進步派和保守派之間存在沖突,比2006年的70.2%大幅上升。中國政策也日益成為沖突中的一個問題。
所以,在目前國內政策兩黨未完全分化的情況下,候選人的交鋒日益指向外交。認同對美及多元化外交為基礎的呼聲不斷加大,主張在中美之間表明立場的政客不斷出現,指責現政府對東北亞各國的周邊外交存在缺陷的言論也不斷增多。
換句話說,拿韓國對華外交試水是應對目前保守選情的一種便捷策略。
當然,也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瀾。
前駐韓美軍司令此前接受《東亞日報》采訪時就表示,“韓美越親密,就越能給中國施加壓力”,還說 “韓美兩國領導人今后應該針對中國的經濟壓力制定具體對策。兩國同盟應該超越傳統的軍事領域,將共同防御態勢擴展到經濟和政治戰爭中。”
在4月那場被稱為“2022年總統大選風向標”的地方再補選后,就有美媒拋出問題,并且自問自答:在中國“愈發強硬”而美國又不斷加強盟友關系的微妙時期,韓國外交政策包括對華政策“將大轉彎”。這被認為是對韓國保守派的助攻,是在幫親美右翼政客炒作涉華議題。
但是,這種拿中韓關系博眼球的投機策略并非一個“好策略”。
此前有調查顯示,年輕人認為下一屆韓國總統面臨的最緊要課題依次為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崗位(46.7%)、縮小首都圈與地方的差距(15%)、縮小兩極分化(13.3%)、緩解性別對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11.5%)、解決低生育問題(8.2%)、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3.7%)等。
從爭取選票上看,除去朝野固定支持階層的之外的中立階層大約有20%,手握勝負關鍵的中立階層看重的誰能在未來好好領導這個國家,而不是某種偏激的對外政策主張。在7月31日的社論中,韓國《中央日報》也認為,“政客們應該想著刺激經濟,擴大經濟規模,而不是進一步撕裂民眾。”
從國家利益上看,為一己一黨私利故意煽動反華情緒,是對韓國整個國家和民眾利益的不負責任。據韓國媒體的報道,最近就中韓關系發表出格言論的政客,無論是一些資深保守政客還是新生代政客,在外交政策方面其實都是一張白紙。
總體而言,到目前為止,宣布正式參選的候選人還沒有在正式場合或者政綱等內容中就對華政策發表過嚴肅言論,大多保持謹慎態度。
03
當然,不排除隨著大選的推進,個別政客會繼續拿中韓關系炒作選情。
但是,維護中韓來之不易的向好局勢符合韓國執政黨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利益,也符合韓國在成為發達經濟體一員后民生及福祉繁榮的根本訴求。
不讓劍指大選的保守輿論與思維影響中韓關系大局,需要兩國各界共同努力。
一要避免大選造勢的外溢效應影響中韓關系大局。 大選關乎韓國的政局走向,外交關乎韓國的命運,內政抑或外交的爭執乃至矛盾,都不該大水漫灌流向近鄰,既不應視中國為泄洪區,也不應讓中韓關系淪為犧牲品。
二要從時間和空間上推動中韓構建后疫情下合作新示范。 中韓建交近30年發展證明,兩國在時間維度上不斷邁向新高度,在空間廣度上不斷釋放新潛力。中韓在經貿和人文上的跨越式發展,凝聚著官產學研各界的共同努力,這一良性進程不應被輕易阻斷。
三要共同抵制刻意惡化兩國民意認知的自私考量。 一些政客從一己私利出發,借韓國社會不認同中國的個別民調結果鼓噪所謂的民意制高點,實則是在翻弄民意實現以當選為目的的政治試探。
對此,中韓有識之士應共同抵制這種缺乏遠見卓識的短視乃至慢性自殺行為,不讓單純劍指大選的偏執立場、以抹黑贏得支持率的企圖削弱“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民意基礎。
中韓關系即將進入而立之年,而立之年的中韓關系無疑具有30年風雨兼程形成的信任基礎、友好紐帶、外交支持、經貿支撐、民意認同等豐厚積淀,也具有跨越困難、彌合分歧、求同存異、理性借鑒的現實基礎。
讓中韓的信任與友好增值,讓兩國的地緣穩定升值,讓民眾的相互理解保值,讓聚焦大選的保守思維貶值,看似復雜,實則也很簡單。
中韓建立互信經歷了近30年,大選臨近帶來的保守思維或許會興風作浪一時,但不足以使兩國歷久彌堅的信任與友好坍塌。
特別感謝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笪志剛為本文提供主要觀點支持
執筆/鴿子叨
來源:補壹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