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7月21日電(施紫楠 陳雯)今年66歲的孫根才,是一名退伍老兵,是一名中共黨員,也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潯”親圓夢志愿者協會的會長。
孫根才曾在大西北參軍入伍,一直是個“熱心腸”。1978年,只有23歲的他得知部隊一名戰士家中困難,便默默給其資助,后來被部隊知曉榮獲營嘉獎;1999年,他又因抗洪榮獲“抗洪英雄”稱號。
退伍不褪色,雖然脫下了軍裝,但孫根才從來沒有脫下責任,一直奔波在志愿服務的路上。短短5年時間,他發起的“潯”親圓夢志愿者協會已有數千名志愿者,一共幫助43個失散家庭重新團聚。

談及義務尋親的緣由,孫根才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1999年的一天早上,孫根才在一片桑樹地意外發現了一個走丟的小女孩。通過詢問,女孩告知自己家在王家港,但卻不知是湖州南潯的王家港,還是江蘇八都的王家港。放下手中的活,孫根才騎上自行車便帶著女孩找家。
一路上,通過女孩陸續述說的一些線索,孫根才最終在八都王家港找到了女孩的家。女孩與家人們團聚、激動抱成一團的場景,在孫根才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種子。
“2014年的時候,我還在做中介工作,消息比較靈通。當時一位攝影的朋友知道我喜歡做好事,就找我幫忙給人打聽尋親的消息。當時,我就在店鋪門口掛了個‘尋親站’的牌子,幫助打聽一些信息!睂O根才說。

孫根才正式開啟義務尋親之路,還是在2017年1月。當時,他在瀏覽尋親網站時看到了一條求助信息,求助人本是南潯人,在1971年被山東濟南人王某領養,如今想尋找親生母親,唯一的信物是一個小鈴鐺。
看到這條尋親信息后,孫根才立即與求助人取得聯系。根據相關線索,他走訪了上百戶人家,打了無數個電話。一周后,在當地志愿者及多方接力找尋下,求助人終于與親生父母團圓。
“尋親工作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困難重重。因為得到的尋人線索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名、人名,甚至只是一個乳名、一個綽號,尋親人沒有照片、沒有電話,有的甚至都沒有記憶!睂O根才說,除了資料的缺失,尋親過程中也有著諸多的誤解和困境。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孫根才從來沒想過停下來。他常說,“志愿服務就是一種揚善的活動,善行的養成,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一個過程!
“潯”親圓夢志愿者協會副會長葉金財,就是受到孫根才影響,加入到志愿者團隊中的其中一位。
在2016年的一場尋親大會中,正在尋找弟弟的葉金財與孫根才結識,在后期交往中,他被孫根才的志愿理念所帶動,加入“潯”親圓夢志愿者協會,在找弟弟的同時也幫人義務尋親,目前已幫助2戶失散家庭成功團聚。
眼下,“潯”親圓夢志愿者協會的隊伍仍在不斷壯大,目前已有志愿者2000多人,遍布中國各個省市。在義務尋親的同時,他們也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力量,切實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
正如孫根才所說,“這是一條艱難的尋親路,也是一條溫暖的回家路,更是一條永遠不會停下來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