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為你做面包?
閱讀提示
不產小麥,沒有面粉廠,也不是面包生產、消費最前沿的邊遠山區縣,卻擁有4萬多人從業大軍,在全國1000多個縣市遍布1.6萬多家面包店,年產值200多億元……江西省資溪縣被譽為中國面包之鄉,其面包產業的興起和品牌的打響,離不開勤勞勇敢的務工大軍。
你愛吃的面包、喜歡去的面包店,背后或許正是他們忙碌的身影……
“老邱,給我裝兩個小面包。”天未亮,面包的香甜氣味便從愛心面包房里飄出,吸引著早起的行人。來這買面包的,大多是和邱森茂非常熟悉的常客,當然,也有不少慕名前來的游客。
位于大覺山腳下的江西省資溪縣是中國面包之鄉。從一個不產小麥,沒有面粉廠,也不是面包生產、消費最前沿的邊遠山區縣,到擁有4萬多人從業大軍,在全國1000多個縣市遍布1.6萬多家面包店,年產值200多億元,資溪實現了華麗轉身。
積攢“夢想基金”受挫
從1986年至今,邱森茂做了30多年面包,也見證了資溪面包產業30余載的發展歷程。
在做面包之前,邱森茂的經歷和普通人并沒有多大區別。
1962年,邱森茂出生在資溪縣三江村,因為兄弟姐妹眾多,家庭負擔重,他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幫助父母在家務農兩年。1982年,20歲的邱森茂應征入伍。
當兵的第三年,部隊邊上開了一家蛋糕店,老板是外地人,對當地不熟悉,對糕點抱著好奇心的邱森茂時不時往店里跑,一來二去,便和老板熟絡了起來。
“當時店里人員不夠,我沒事就去幫老板的忙,順便學點技術。”白天,邱森茂照常訓練,吃過晚飯后,他便到蛋糕店幫忙,忙到深夜12點多才回去。“當時年輕,而且對制作西點也很感興趣,所以一點都不覺得累。持續了兩個多月,學會了基本的餅干、蛋糕制作技術。”
從那時候起,邱森茂就萌發了自己開蛋糕店的想法。1985年,他從部隊退伍,全部資金只有300多元退伍費,開店的夢想只能暫時擱淺在心里。
“雖然這筆錢在當時來說算很多,但想開店肯定還是不夠,我就想先做點其他的事,攢點錢再開店。”邱森茂回到老家,自己動手開挖了魚塘,買了些魚苗和豬仔,想靠養殖積攢自己的“夢想基金”。
卻沒曾想,第二年遭遇大水,連續的暴雨不僅沖垮了他的魚塘,還有他滿腔的創業心。養豬也沒有賺多少錢,受挫的邱森茂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三天三夜未眠趕制訂單
“靠這樣慢慢攢錢也不是辦法,干脆借錢開店,搏一把。”邱森茂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上同村村民家中,挨家挨戶借錢。“一起借了40多戶人家,多的借了200多元,少的也有50元,我用賬本全部記下來了。”
現在回想起來,邱森茂仍感慨不已。當時,邱森茂家是全村四戶特困戶之一,但仍有那么多村民信任他,愿意借錢給他,這讓他十分感動。“雖然現在賬本找不到了,但我永遠會記得那些借我錢的人,很感恩他們。”
為什么對開蛋糕店如此執著?邱森茂告訴記者,入伍的第二年,父親就腦出血,全家只靠母親勞作補貼家用。所以他當時的想法就是賺錢,幫母親分擔家庭重擔。而自己只會做蛋糕這一門手藝,做蛋糕是他能想到的最快的賺錢辦法。
懷揣著借來的3000元,邱森茂買了設備,在縣城租了一間店面,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也歷經很多次失敗,因為蛋糕產品是經常更新的,需要自己摸索。”邱森茂說,真正通過面包賺到第一桶金,是在第一年的中秋節。
“當時我籌劃多做些月餅和西點,但又擔心賣不出去,就一個人跑到縣里副食品公司,想把自己做的月餅推銷到他們的門店。跟他們經理把來意說清楚了,當時經理說不需要我做的,他們有,我當時也很固執,要他先嘗嘗,我記得很清楚,經理吃了后很驚訝,問我在哪里學的技術,味道比他們做得好吃。”邱森茂臉上有些許自豪。
“我做的月餅和西點挺受消費者喜歡,副食品公司找我要訂單,說我有多少要多少,我沒想到訂單那么大,一個人做不出來,就把我妹妹、兄弟、妹夫都喊來幫忙。”整整三天三夜,邱森茂泡在蛋糕房里埋頭做月餅。一直到中秋節當天,他才一身疲憊回家。“在飯桌上,我媽給我盛飯的工夫,我就昏睡過去,家里人把我扶上床,一直睡到第二天。”
烘焙師傅遍布大江南北
邱森茂的糕點房在資溪漸漸有了名氣,創業的頭兩年,他便將借的錢悉數還清。但資溪畢竟是縣城,居民消費水平低,市場小,沒過兩年,他便開始外出闖蕩,先后在江西南昌、江蘇常州等地經營面包店。
“吃住都在20平方米的店面里,白天做面包的案板,晚上翻過來當床板。”邱森茂創業的辛酸,也是當時資溪“面包人”共同的經歷。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遭受當地“面包人”的排擠。盡管如此,邱森茂還是在外堅持了17載,積累了一些資金。
2006年,考慮到孩子上學問題,也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邱森茂返回了資溪縣,在家鄉開設了一家面包房,想到當年自己受到了諸多好心人幫助,才能創業成功,便取名愛心面包房。
資溪面包產業的興起和品牌的打響,離不開無數像邱森茂一樣勤奮勇敢的資溪人。
幾乎和邱森茂同時期,資溪縣楊坊村村民張協旺、鐘啟文兩人投身烘焙行業,資溪面包的故事由此開啟。其后,從學習制作技藝到選址開店經營,“親幫親,鄰幫鄰”“一姓帶一村,一村帶一鎮, 一鎮帶一縣”,面包產業不僅帶動了資溪的經濟發展,還對周邊的金溪、貴溪等縣(市)產生輻射效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靠烘焙過上了幸福生活。面包產業撬動了興農引擎,楊坊村也由此被譽為“中國面包之鄉第一村”。
多年來,資溪走出的烘焙師傅將大大小小的店鋪開遍了大江南北,但在烘焙行業始終缺少品牌效應。2007年,現任楊坊村黨支部書記鐘啟文成立浙江紹興市資溪面包有限公司,成為打造“資溪面包”品牌的起點,2017年,該公司更名為浙江資溪面包有限公司。這家集面包、蛋糕、中西糕點、中秋月餅等產品研發、生產、直營連鎖銷售為一體的專業烘焙企業發展至今,已擁有100多家“資溪面包”品牌直營店,建有1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中央工廠,員工800多名,成為當地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技術含量最高的烘焙企業,更為資溪縣面包產業的整體發展積蓄了力量。
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