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2月25日電 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鐘奕苑:脫貧戶的“自家人”
作者 唐貴江 祝桂峰
“省里怎么派了個娃娃來?”一大早,大羅村委會嶺下自然村的老黨員黃秀芳家門口,來了位個不高、白皮膚、娃娃臉的扶貧干部,讓她好生納悶。“家鄉的水土養人,所以我面嫩。”對方似乎猜透了黃奶奶心思,隨口而出的客家話,頓時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自家人、自家人”……
2016年初,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選派駐村干部時,剛剛榮獲全國國土資源信訪工作先進工作者、連續三年考核優秀,且籍貫為梅州市蕉嶺縣的鐘奕苑脫穎而出,成為定點幫扶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大羅村扶貧工作隊隊員。

行走的“活地圖”穿壞膠鞋13雙
“誰家幾口人?都啥情況?村長比我們土著村民還清楚。”伴著明媚的陽光,大羅村委會龍車河畔,由鐘奕苑動員黃冬春開業的“兄弟農家樂”飯店里,陣陣歡笑聲混著菜香飄向遠方。
55歲的飯店老板黃冬春邊忙著算賬邊佩服道,鐘奕苑來村里不到一個月,完全掌握了村民們的住址信息和家庭情況,就連偏僻分散的幾戶人家也了如指掌,是地地道道的“活地圖”“雷達眼”。
為了盡快掌握了大羅村的“第一手資料”,摸清“家底”,鐘奕苑借助廣東“一村一鎮一地圖”工程,會同村“兩委”干部逐戶開展精準識貧工作,對收集到的家庭成員、收入、住房、就學、就業、身體狀況、就醫情況、救助等級和產業發展意愿等信息,熟記于心。
很快,村民們也都喜歡上了這位能吃苦、村情熟、業務強的“自家人”,親切地稱呼鐘奕苑為“村長”,經常向他分享生活中的開心事、煩心事,就連家長里短、婚喪嫁娶、建房購物,也都喜歡聽他評情理、拿主意、想辦法。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朱曉武介紹,5年多來,鐘奕苑把汗水灑在了大羅村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累計遍訪7個自然村8萬多公里,走訪貧困戶77戶224人1萬多次,非貧戶5000多次,穿壞膠鞋13雙。

強基礎“扶真貧”戶均超過1萬元
大羅村是廣東省的227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有一半村民跑到珠三角打工謀生,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好女不嫁大羅”的窮山村。
鐘奕苑通過摸底調查,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提出“強基礎、抓產業、聚合力、精幫扶”思路,用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要突破口,引進龍頭企業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村民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鐘奕苑說,精準扶貧要有針對性地“量身定制”開展幫扶工作,該發展種養的發展種養,適宜外出務工的外出務工,要政策兜底的政策兜底。如黃金華、黃瑞林兩戶想學烹調技術,他就第一時間幫忙報名參加“粵菜師傅”就業技能免費培訓班;又如鐘素蘭想學縫紉技術,就推薦她到剛剛成立的扶貧車間工作;黃華程想種植“景天三七”中藥材,他就穿針引線,成立了豐順縣民富種養專業合作社。
有了產業,大羅村集體收入得到增加,僅2020年,該村向33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分紅款高達38.2784萬元,戶均超1萬元。同時,通過發展產業,大羅村立足于資源稟賦,擦亮生態底色,規劃藍圖也不斷變成現實。
讓土地“動起來”村集體收入增8.3倍
如何發揮自然資源部門的優勢,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拓寬脫貧攻堅資金來源,科學激活大羅村土地要素,釋放發展活力,一直是鐘奕苑反復思考和不斷探索的課題。
如今,大羅村利用自然資源政策,讓“沉睡”的土地“動”了起來,不僅誕生了全省首個拆舊復墾項目,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還使群眾的內生動力不斷釋放出來。
數據統計,2016至2020年,大羅村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849元、8351元、9955元、12254元、16532元,年均增長率達24.64%。村集體經濟從幫扶前2015年的3.9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36.4萬元,增長了8.3倍。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光榮感概地說,5年來,鐘奕苑撲下身子,在大羅村抓黨建促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等各項工作中,用心、用情、用技術助力脫貧攻堅,濃縮了自然資源系統一批駐村扶貧干部奮斗的身影。“2021年2月,鐘奕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實至名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