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5日電 題:致敬丁善德和馬勒 指揮家余隆揮棒演繹“生死對話”
作者 王笈
2021年是馬勒逝世110周年、丁善德誕辰110周年。當全球多個音樂重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停擺”時,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音樂版圖上最有影響力人物”的著名指揮家余隆15日晚揮棒于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傾情演繹了這兩位大師的音樂作品。
“目前大概只有中國還在做這個(紀念活動)了。”余隆告訴中新網記者,“1911年古斯塔夫·馬勒去世了,這一年,我的外公丁善德出生了。這是一場生與死的對話,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這樣的對話有著特別的意義。”
遠赴德國讀書之時,余隆就對同是指揮家的馬勒“情有獨鐘”。此番音樂會選取了馬勒晚期的藝術歌曲作品——聲樂套曲《呂克特之歌》,既有對生命的無奈悲嘆之情,也有對愛情的歌頌。“夜半醒來思考人生的前景,所有的都是感傷的,”余隆說,相信經歷過疫情的人們會對此更加感同身受。

如果說馬勒的作品,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嘆息;那么丁善德的作品,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憧憬。
被稱為“中國鋼琴音樂的開拓者、奠基者”的丁善德,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創造過多個“第一”。對于余隆而言,丁善德更是將他一手帶大的外公,是把他帶進音樂殿堂的“領路人”。在上海執棒外公的音樂作品,也讓他回憶起了不少往昔風云,“外公帶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為善,對業務追求專業、極致,還有對年輕人的提攜。”
當晚音樂會中的聲樂套曲《滇西詩鈔》,寫于上世紀80年代,丁善德用跳動的音符生動立體地還原出了滇西風貌。這部取材于描繪中國大地俊美風景的詩作、采用民族音調又融合西方現代創作技法的套曲,不僅是丁善德嫻熟的西方技法和中國民族化音樂語匯融合的完美答卷,也將他對祖國大地的滿腔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

彼時的余隆就跟在外公身邊,看著他譜寫《滇西詩鈔》,如今更是感觸良多。“好的作品離不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的創作要向專業化領域發展,而不只是‘拿來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提煉,把民族文化的語境和精神提升到世界舞臺上去。”
在余隆看來,當晚的音樂會,除了是“生與死的對話”,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對話。能讓聽眾在此體會到不同的音樂意境、文化意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音樂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