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6日電(張斌 陳奕如)塘棲村位于杭州余杭市郊,是中國東部發達省份——浙江的一個富裕村。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塘棲人乘時代東風,在邁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斷奔跑。
從均已七旬高齡的老書記、“米塑”非遺傳承人,到率先開辦個私企業嘗“頭啖湯”的致富帶頭人、以村為家的村書記“領頭雁”、置身美麗經濟的鄉村新青年,再到來此學習致富經驗的中西部省份掛職村干部,塘棲村的小康歷程由他們寫就并敘述,言語滿懷深切感觸。
以下是率先在塘棲村開辦個私企業嘗“頭啖湯”的致富帶頭人唐阿九的小康口述:
唐阿九:4個油漆桶開創塘棲村民經商路
我是唐阿九,“50后”,今年65歲。在1998年辦油漆廠以前,我賣過菜,種過地,也搞過副業。我跟著塘棲村這一路走來,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發展思路,能抓住機遇。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家政策放寬,生產隊需要青壯勞動力向外拓寬第三產業來增加收入,諸如運輸、搬運。我們隊20多個年輕人力氣很大,一個人一次能扛200來斤,4個人干一天能賺260元,那時候,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了。大家的思想都很單純,都踏踏實實在生產隊里干活,賺工分、領一些補貼。但是活苦啊,干完生產隊的活,還有家里的自留地要打理,雖說家里的5口人都有勞動能力,但是身體也落下了病根,頸椎和腰椎現在時不時還會隱隱作痛。
做運輸的時候,我也在搞冬瓜苗,承包了一個魚塘,10多年間慢慢也攢了一些積蓄。一直到1998年,國家鼓勵個私企業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加上我的身體經不起體力勞動。就這樣,帶著4個油漆桶和4000塊錢,我開始辦廠做油漆,開辟了塘棲村經營個私企業的道路,帶頭致富。
當時的油漆市場行情不錯,我在朋友的油漆廠里積攢了一些經驗后,就回村自己辦廠。只有自己親身體會才知道,辦企業也難,難在技術、難在銷售,全都要靠自己打拼出來。
技術上,那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高檔的設備,要先用桐油和脂油做成樹脂,燃燒樹脂攪拌以后做成油漆;銷售上,我需要自己摸索著去跑市場,就拿一個拎包就開著承包來的車四處奔波,溫州、麗水、臺州路橋都有我的足跡。那時候治安不如現在,路上一不留神就會被偷甚至被搶。
做油漆的第一年,我賺了10萬元錢,一躍成為“萬元戶”,買了一輛江鈴皮卡車,這樣一來方便跑銷路,也好拉著油漆去見客戶。到現在,我已經有4輛10噸的大貨車了。
2017年開始,隨著廠子越做越大,塘棲也在向旅游文化產業轉型,我就把廠子搬遷到了湖州。新廠總共186畝地,年產值2個多億,由我浙大化工系畢業的兒子接班做法人代表。我退休了,享享清福。
如今回頭看,我還有塘棲的大伙兒一路走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勤于思考,探索發展方向。大家都動腦筋,就看有沒有把握住機遇。辦企業時,因機遇而造成的起起落落也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今年疫情導致一些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如何在每一個不同的環境里尋找突破口,才是最重要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