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4日發文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勝利。
作者在刊發于新華網的這篇文章里指出,從1895年起,自《馬關條約》始,中國地分兩岸。然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當年日本侵略者用的是大砍刀,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文章提出,《馬關條約》使中國地分兩岸,卻又使兩岸人民緊密相聯、成為“兩岸命運共同體”。日據臺灣時期,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抗戰爆發后,眾多臺胞高喊“要救臺灣,先救祖國”的口號,積極參加和支援祖國大陸人民抗戰,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付出了至深至重的代價。
汪毅夫認為,另一方面,臺灣同胞為堅守中華文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努力。日本侵略者視臺灣為其“新領地”,從據臺之初開始在臺灣實施“內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即“去中國化”教育,且不斷加大力道,但臺灣社會始終延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間,這個基本情況也未改變。臺灣同胞從來就是中國人,始終不是日本侵略者的“新領地人民”。
文章表示,回顧歷史,兩岸同胞共同抗日,共享抗戰勝利的喜悅。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兩岸同胞肩負反對“臺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共同任務,也必將共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之最后勝利,共同歡慶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
作為居住在大陸的臺灣省籍同胞,曾任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在文中表示,他親眼見證祖國有很好的發展成就、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親眼見證發展中的祖國從勝利走向勝利。“國家弱亂,臺胞遭殃”的歷史和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遭遇,一去不復返也。
他強調,國家統一、強盛,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國民的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