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發布
創新創業呈現五個“更加聚焦”
本報訊 記者顧陽報道: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系統總結創新創業工作進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組織編寫的《2019年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日前發布,這是我國創新創業領域第5份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創新創業格局呈現出五個“更加聚焦”新特點。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
一是更加聚焦提升創新創業主體質量。新增市場主體保持高位增長,成活期和成活率穩步增長,“新陳代謝”逐步轉入正常軌道。2019年,新登記企業739.1萬戶,比上年增長10.3%,全年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02萬戶。與此同時,高技術領域創新創業活動更趨活躍,越來越多高成長科技型企業和“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涌現。
二是更加聚焦發揮創業帶動就業作用。面對就業壓力加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挑戰,創新創業更加關注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訴求,積極鼓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以社會服務領域為重點的“互聯網+創業單元”等創業新模式加快發展,創新創業作為就業“穩定器”、增長“加速器”的作用進一步顯現。據統計,2019年,創業公司在互聯網全網招聘人數達到263.64萬人,比上年增長85%;新登記注冊青年創業者達到446.7萬人,增長4%;大學生創業者74.1萬人,增長9%。
三是更加聚焦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創新創業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針對重點領域、典型區域和關鍵群體的特點精準施策,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和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新產品、新業態加快開發,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局面不斷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互聯網+”和“智能+”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培育壯大。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高出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
四是更加聚焦增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創新創業積極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態勢,瞄準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弱項和關鍵核心技術供給短板,推進多領域、跨學科、群體性突破,完善以市場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2019年,區域示范基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750億元,高校院所示范基地成果轉化交易額約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8%和22.5%,有效發揮了支撐科技創新的作用。
五是更加聚焦緩解創新創業痛點堵點。2019年,創新創業著力圍繞市場主體反映的突出困難問題,大力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創新創業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創新創業政策“碎片化”和“同質化”不斷改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等重要政策落地難、見效慢現象有所改觀,一批重大改革經驗舉措在全國復制推廣,一批新舉措、新政策正加快出臺,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得到加快釋放。
報告建議,面對更加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以雙創示范基地為重要抓手,用改革的辦法進一步疏通堵點、緩解痛點、攻克難點,加強政策協同,不斷鞏固基礎、完善生態、創新機制,推進創新創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要繼續聚焦各項創新創業政策落實難點,探索建立政策橫向協同、上下聯動機制,在金融創新、人才評價、區域協同等領域開展有利于各項制度成熟定型的集成化試點,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完善雙創企業生產經營動態監測機制,制定完善專利、商標、版權侵權假冒判斷、檢驗鑒定等相關標準,研究探索創業保險制度,解決高層次人才和科研人員創業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強化落實創業帶動就業重點任務。深化重點人群創新創業教育和精準培訓,優化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群體的創業服務載體,加快創業教育改革,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和實訓基地,提升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能力。
此外,還要加大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開發知識產權、應收賬款、股權等各類新型質押融資產品,強化企業信用體系和信用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優化基于信用信息的融資服務能力。補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短板,支持科創板在基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選擇若干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加快推進創業投資立法,對創業投資基金實施差異化監管,促進創新創業創造和創投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依法設立全國性創業投資行業協會。
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