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8月19日電 題:南京自貿片區一周年:改革“試驗田”里說“創新”
作者 徐珊珊
去年8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以下簡稱“南京片區”)揭牌。一年以來,南京片區新增注冊企業1.3萬余家,注冊資本828億元;引進外資企業66家,實際利用外資7.9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貿易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南京片區外貿進出口額增長18%,服務進出口額增長40%。
南京片區落戶于南京江北新區。2015年,國務院批復設立全國第13個、江蘇省首個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自南京片區揭牌后,這里便開啟了“雙區”疊加發展新征程。
南京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自貿區綜合協調局局長張樂參與了國家級新區五年來的建設,見證了南京片區一年來的發展。
在她看來,這些數據背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帶來的優勢,在南京片區改革“試驗田”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制度創新,就是要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張樂介紹,南京片區先后推出近百項改革創新舉措,率先啟用全國自貿試驗區首個原創知識產權認證平臺,建成全國首個數字資產登記結算平臺,獲批全省區域股權市場首批數字化試點。
一年以來,南京片區共實施221條制度創新案例,其中63條全國首創,7條未來可復制推廣,涉及政府職能轉變、投資貿易便利化等多個領域。
其中,“搭建生物醫藥集中監管與公共服務平臺”案例入選國務院服貿試點“最佳實踐案例”。金陵海關駐江北辦事處副主任康政介紹,借助該平臺,生物制品通關效率大大提升,單克隆抗體、蛋白質藥物等生物制品進口環節審批由原來的20—30個工作日縮減為1—3個工作日。
在江北新區的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通過全球技術經紀與產業投資云平臺,可以了解一項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有多少科學家、院校正在研究,以及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地位與領先性,還能了解到該項技術領頭人的學習工作經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情況。
研究院院長束蘭根介紹,這是一個“產學研融管宣”多位一體的平臺。既注重理論的研究,又注重實踐的推動,還注重各個層面、多方資源的融合與整合,從而將綠色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果。
“創新要素的集聚非常強調生態性,南京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南京片區在技術貿易方面具備優勢。”研究院副院長王蘇標表示,這一平臺重點在實現資金、人才、科研合作及技術轉移轉化落地的精準匹配,從而實現創新要素在南京片區不斷集聚。
作為創新“策源地”,南京片區大力培育創新主體,聯合30多所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了61家新型研發機構。這里建成國內首個留學生創業園,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雙創基地,出臺外國人來華工作五項便利舉措,搭建覆蓋各類人才的“金字塔”服務體系,1800余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在片區集聚。
張樂表示,未來,南京片區將繼續突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首創引領,圍繞破解難題,努力形成一批國內省內首創的制度創新成果,更好賦能創新策源地建設,同時加快推動重點改革落地見效,探索聯動創新合作路徑,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完)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