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來賓5月19日電 (陳冬梅)立夏時節,碧綠色的稻田環繞著美麗的村莊,沿著寬敞的水泥村道,筆者來到一座漂亮的兩層小樓前——陸原榮和石金花的家。陸原榮和石金花正在喂雞和打掃雞舍。見到客人來,他們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兒,高興地迎上來。

陸原榮和石金花是在廣西武宣縣祿新鎮上堂村一對“70后”夫婦,兩人均患殘疾。但命運沒有讓這對殘疾夫妻屈服,這兩年依靠政府的扶貧政策和自己的勤勞,陸原榮一家實現脫貧,并開始走上致富路。

陸原榮今年48歲,因小時候患風濕病沒有錢去醫治,20歲時就一直腰痛,25歲開始腰椎間盤突出,35歲時變成了駝背。他的妻子石金花12歲時被火燒傷左腳,夫妻兩人都落下肢體四級殘疾,勞動能力都受到影響,家庭收入微薄。

2006年后,陸原榮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后,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當時我想外出務工,但由于沒有文化且身體殘疾,沒有單位愿意接收;我還想過去貸款投資生產,又因為沒有值錢的抵押物,貸不到款。”陸原榮說。2015年底,陸原榮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讓這個家庭盡快擺脫貧困,祿新鎮幫陸原榮聯系到5萬元的小額信貸扶持資金,引導他發展養殖。在幫扶聯系干部及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扶持幫助下,陸原榮夫婦開始了產業脫貧的探索,2016年就養了3頭牛、600只鴨子,還種了3畝玉米、3畝稻谷、2畝花生。當年底,陸原榮成功脫貧。

脫貧后這幾年來,陸原榮繼續加大投入發展種養殖。在探索實踐中,他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預防家禽常見病的“土”技術,除了種田地、養雞鴨鵝,他還承包了村里的5畝魚塘。2018年10月,陸原榮家被評為武宣縣“脫貧示范戶”。2019年底,陸原榮家的穩定總收入達到6萬多元。

陸原榮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村里的養殖戶,先后帶動20多戶貧困戶發展雞、鴨、鵝養殖。“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我要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陸原榮說。(完)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981866", container: "_kaqw1o7bid",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