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人物志:改革“先聲”胡福明:用實踐檢驗歲月華章
中新社南京9月7日電 題:改革“先聲”胡福明:用實踐檢驗歲月華章
作者 楊顏慈
入秋,和煦的陽光灑在胡福明在南京住所的門前庭院。曾經“引爆”理論界“春雷”的哲學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八旬、滿鬢花白的老人。
回顧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要作者胡福明。
時至今日,一貫勤于閱讀、思考的胡福明,依然保持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清晰的邏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位改革“先聲”的謙遜與隨和。
“回頭看看人生,想想從文章初擬到修改,再到刊發后的‘大風大浪’,我只想說,作為歷史車輪中的一個‘小人物’,我做了問心無愧的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我盡力了,能做的我都做了。至于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刊登了以胡福明為主要作者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文在中國思想理論界引起巨大震動,引發了席卷全國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看似一篇“簡單”的報紙刊文,在當時的背景下,卻承載著超乎想象的艱辛和壓力。
“‘四人幫’粉碎后,舉國歡騰。人們渴望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然而,‘兩個凡是’觀點的提出,成為當時阻撓發展和撥亂反正的根本癥結。”胡福明決定,必須要寫一篇文章,全面地、集中地揭露“兩個凡是”唯心論、形而上學的本質,為撥亂反正破除障礙,恢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點。
然而,在當時批判“兩個凡是”,是要冒著極大政治風險的,甚至是坐牢的下場。
胡福明思考再三,還是決定要拿起理論“武器”,利用哲學理論知識,來推動撥亂反正。“我是一個理論工作者,除了手中的筆,我沒有任何‘武器’,沒有任何權力,沒有別的方法手段可以為黨和國家、為人民做些什么。”
文章發表后,巨大的反響和來自高層的指責幾乎同時產生,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當時,有人指責說這篇文章‘理論上是荒謬的’‘政治上是很壞很壞的’‘是砍旗的’。”對于這些斥責聲,胡福明并不動怒,而是淡然面對。他堅信,實踐會證明一切。
終于,在真理標準討論面臨夭折的關鍵時刻,因為鄧小平的“一錘定音”,這篇文章在歷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也讓改革開放的大幕就此拉開。
“實踐證明,批判‘兩個凡是’是正確的,改革開放是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胡福明說,“一切都要經得起實踐檢驗。”
在他看來,堅持實踐為準,才能了解和尊重老百姓的感受,才會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不脫離人民,不被人民所拋棄。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實踐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歷史,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歲月華章。
整個采訪過程中,讓人格外難忘的是,老人依舊保持讀書、看報的習慣,入戶書桌上的《毛澤東選集》等經典著作早已被翻爛。
“哲學人絕不能停止思考。只要活著還能思考,就會一直思考下去。”胡福明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