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增“整本書閱讀”
本報訊(記者 任敏)新學年,由教育部統編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教材與新高一學生見面。語文新教材增加“整本書閱讀”單元,學生須閱讀整本《鄉土中國》和《紅樓夢》。語文新教材在全國13個省數百所學校開展試教,收集到一線教師1000多條反饋意見建議,并據此做出部分修改。編寫組歡迎各方就教材提出意見。
語文新教材中,“整本書閱讀”自成單元,這在高中統編語文教材中屬首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副主任朱于國透露,設置此單元是為了強化經典閱讀,通過讓學生閱讀整本書,起到“厚底子”“磨性子”的作用。整本書的閱讀突出方法和策略的培養,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書制定不同的閱讀策略,希望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一本,掌握這一類書整本閱讀的方法。而之所以選擇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朱于國解釋:“作為社會學經典著作和古代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這兩部書承載著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前途的關注和思考,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教材中的文章如何遴選?朱于國給出關鍵詞——“文質兼美”。新教材中,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等5篇(首)文章、魯迅《拿來主義》等5篇文章,篇篇都是經典,符合文質兼美、以文化人的標準。朱于國認為,讓學生感受革命領袖、革命志士的高遠理想、豪邁情懷、偉大抱負,激發愛國情懷和緬懷英雄的情感,毛澤東和魯迅的作品最富代表性。
語文教材選文同時考慮典范性和時代性。在“勞動光榮”單元,選取《科技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的通訊,分別反映袁隆平、張秉貴、鐘揚三位時代優秀勞動者的事跡。
本次高中語文教材共選入古詩文67篇,要求背誦的古詩文約20篇。對此,有網友認為新教材不重視背誦。朱于國解釋,中國傳統的母語教育非常重視背誦。學習語文,尤其是學習古詩文,一定量的背誦非常有必要。除了要求背誦的篇目,也鼓勵學有余力或感興趣的學生額外背誦一些喜歡的詩文。
語文新教材曾在全國13個省份數百所學校開展試教,收集到一線教師的1000多條反饋意見建議,并據此做出部分修改。
朱于國表示,語文教材編寫組希望聽取各方意見,每年會安排編者聽課、回訪,聽取一線師生的意見,并設立多種反饋渠道。專家們表示,編寫組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正確意見會虛心接受、認真修改,對于誤讀誤解會及時澄清解釋,觀點分歧也會認真溝通。
教材變化
思想政治: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
為增強思想政治教材的可讀性,編寫組下了不少功夫。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總主編、南京大學教授張異賓表示,教材選擇的材料盡量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例如,必修1第三課講述改革開放進程時,在“探究與分享”環節,通過設計不同時期家庭中典型“三大件”,引導學生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變化。
在落實審查意見和試教建議時,編寫組逐條研究,千方百計讓教材難易適度、重點突出,讓教材更接地氣,有時會擴大范圍征求更多專家的意見。比如,專家提出“保護公民勞動權”的標題太抽象,希望生動一些。“編寫組根據專家意見,反復琢磨,使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讓學生學法、懂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政治室副主任任海賓說,“那一次專家們討論了很長時間,先后提出了十幾個題目。最后,大家在反復比較后確定了‘做個明白的勞動者’‘立足職場有法寶’等標題,既容易理解,又緊扣教材內容和學習目標。”
歷史:地圖標注古今地名
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徐藍表示,與舊版教材分政治、經濟、文化三個主題講述歷史進程不同,新教材中必修課是“通史加專題”,選擇性必修是“專題加時序”,更突出歷史演進的橫向聯系和全球視野。
針對試教試用后老師們提出的意見建議,編寫組認真研究、加以吸收。針對“史料閱讀”欄目中部分史料過長,尤其是古文史料較為晦澀難懂的問題,編者進行了刪減和改編,為一些古文史料增加了注釋。歷史教材所用地圖中的古今地名也進行了標注,幫助學生聯想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