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6日電 (艾慶龍)夜幕降臨,甘肅嘉峪關少了白晝的酷熱,當地民眾三五成群來至東湖生態旅游景區,享受河水潺潺、清風徐來的“涼爽夜晚”。70歲的李惠林帶著孫子漫步其中,看到此景感慨萬千,“誰曾想極度缺水的戈壁灘會有此番江南之景。”
“以前,嘉峪關就是一望無際的石頭山和裸露的戈壁灘,‘見綠’比登天都難!崩罨萘只貞浾f,此前,狂風夾雜著沙石呼嘯而過,人們都會尋找避風之處,躲避侵擾。而此情況隔三岔五便會上演一番,墨鏡、紗巾、口罩、帽子成為家家戶戶必備品。

“天上不見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往前看,戈壁灘,往后看,鬼門關,抬頭看,灰色天”……李惠林對于年少時所聽兒歌依舊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調侃惡劣生態環境的兒歌、俗語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孫子唱響的兒歌已是“來到嘉峪關,看看好風景,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
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市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但受制于戈壁環境,當外界談起該市對其另外印象便是“干旱、沙塵”。
記者在嘉峪關采訪時,談及當地生態變化,“綠色”始終是縈繞在嘉峪關人心間揮之不去的情愫。如何節水植綠以及保護生態是這座戈壁城市的永恒話題。
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嘉峪關官方將改善民生和生態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戰略,從1980年開始,便號召民眾植綠、護綠。
“東湖生態旅游景區已是嘉峪關生態變化的縮影之一!爆F任東湖生態旅游景區園林工程師林曉云從19歲便在林草系統工作,她參與并見證著當地民眾是如何在從戈壁灘上“植綠”的過程。
“當時,植綠最大問題是土和水!绷謺栽平榻B說,采用外運異地淤積土壤,施肥、加填充物和種植苜蓿等方法改良土壤,并借助周邊水庫建設管道引水入城,為種植耐旱植物提供適宜生長環境。
“在嘉峪關種活一棵樹所費精力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林曉云坦言,受制于特殊氣候,外地苗木運至該地,不能存放,必須快速栽植,否則會影響其存活率。在向戈壁“要”綠洲過程中,一大批“林草人”吃住在“沙窩窩”中,特殊時期,甚至還不分晝夜奮戰其中。
得益于當地官方支持和幾代人的“綠色執念”,“黃面”嘉峪關“已披綠衣”。截至目前,嘉峪關城市建成綠地面積為2756.66公頃,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39.2%和40.3%。
“目前來看,處處見綠有效改變了‘小氣候’,但仍需堅守。”林曉云表示,除官方政策支持外,仍需引導、強化民眾的“節水”“護綠”等意識,營造出眾人參與保護生態的氛圍,從而持續改善嘉峪關生態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