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辛格回歸《終結者》 卡梅隆擔任制片并參與寫劇本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道外媒稱,《終結者》系列最新一部電影《終結者:黑暗命運》的預告片5月23日發(fā)布,阿諾德·施瓦辛格和琳達·漢密爾頓作為該系列的標志性演員回歸。
據埃菲社5月23日報道,該片將是《終結者》系列的第六部作品,但它接續(xù)的是《終結者2:審判日》的故事,會忽略最近的三部續(xù)作的劇情。
從預告片來看,漢密爾頓和施瓦辛格分別作為片中人物莎拉·康納和“賽博格”T-800閃亮登場。兩名演員在回歸之作中都出演了與在系列第一部電影中相同的標志性角色。但在新作中,兩名角色的目標截然不同。
此外,還有一個人回歸了這部新作,那就是系列電影最早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此次他將擔任制片人,并參與劇本編寫。
該片由蒂姆·米勒執(zhí)導,目前正處于后期制作階段,預計將于2019年11月上映。施瓦辛格本人透露,制作公司派拉蒙為該片投入的預算達1.4億到1.8億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7.7元——本網注)。
美媒解密《權游》背后的仁慈經濟學
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道美聯社5月20日刊登了題為《<權力的游戲>:仁慈經濟學與其他終極教訓》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在美聯社每周推出的“維斯特洛財富”系列報道中,我們一直在關注這部奇幻劇跌宕的劇情,分析推動故事發(fā)展的經濟和商業(yè)力量。下面,我們對這部充斥著斬首、背叛與婚約的八季連續(xù)劇做一下盤點,尤其是最后這一季。
魅力不是王道
布蘭登·史塔克(又被稱為三眼烏鴉)身上并無我們往往與領袖聯系在一起并希望他們具備的個人魅力。
不過,或許個人魅力沒有人們所說的那么重要。
管理顧問詹姆斯·柯林斯對成功的企業(yè)進行了研究,發(fā)現最出色的領導者“大多缺乏魅力”。匹茲堡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2006年開展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對老總個人魅力的看法與企業(yè)隨后的表現無關”。
一家專門物色高管的獵頭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克拉克·沃特福爾在2017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有吸引力的企業(yè)負責人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他們的人格力量往往會“壓制個人思想及下屬團隊領導力的形成。有魅力的領袖會讓企業(yè)內部形成一種‘追隨者’氛圍,而不是讓嶄露頭角的年輕領導者成長起來”。
沃特福爾還寫道,替換有魅力的企業(yè)老總還有可能導致繼任危機。
和平才能發(fā)展
丹妮將君臨城付之一炬并要讓龍焰吞沒多恩、臨冬城、魁爾斯及其他地區(qū)的決定讓她最親密的盟友離她遠去,也讓心碎的瓊恩·雪諾為了使整個世界免于陷入她掀起的瘋狂革命,最終將刀插入了她的胸膛。
歷史經驗證明,丹妮計劃實施的懲罰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而仁慈則會帶來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回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要求獲得賠償,迫使德國陷入經濟和政治上的混亂,讓民主政府的聲譽受損,也導致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就寬宏大量的和平的必要性提醒世人,在這一點上,沒有誰比他更有先見之明。他1919年在《和平的經濟后果》一書中寫道,讓人民陷于貧困會破壞歐洲的政治穩(wěn)定并讓它難以取得進步。他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有意把中歐的貧困化作為目標,那么我敢預言,報復會洶涌而至。到那時,什么也阻擋不了反動勢力與革命所帶來的絕望騷動之間的終極內戰(zhàn),直到德國人最近那場戰(zhàn)爭所制造的恐怖化為烏有,直到無論誰是勝利者,這場內戰(zhàn)都將摧毀我們一代人的文明與進步。”
克雷格拍攝007新片時受傷 外媒:當“邦德”不容易
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道外媒稱,丹尼爾·克雷格在拍攝007新片時受傷。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5月22日報道,要當“007”并非易事。最新一部007系列電影《邦德25》日前正在牙買加拍攝,現年51歲的主演丹尼爾·克雷格其間不慎滑倒致腳踝受傷,不得不接受一個小手術。
《邦德25》在推特上的官方賬號宣布了這一消息,并稱盡管克雷格暫時缺席,影片攝制仍將繼續(xù),原定于2020年4月8日的上映時間也沒有變化。
官方消息還表示,克雷格將在做完手術后休養(yǎng)兩周時間,然后回歸片場。
據悉,克雷格是第六任“007”扮演者,此前已經四度出演詹姆斯·邦德,分別是2006年的《皇家賭場》、2008年的《量子危機》、2012年的《天幕墜落》和2015年的《幽靈黨》。
《邦德25》是《007》系列的第二十五部,原導演丹尼·鮑爾2018年8月因“創(chuàng)意分歧”退出,改由曾憑借懸疑劇《真探》獲得第六十六屆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導演獎的凱瑞·福永執(zhí)導。
報道稱,這部影片也很有可能是克雷格最后一次出演“007”。
外媒:戛納真正的角逐場不是紅毯而是這里——
參考消息網5月22日報道外媒稱,戛納電影節(jié)上影片真正的角逐場不是紅毯,而是電影節(jié)的市場展,超過1萬名專業(yè)人士在這里尋找世界電影的新成功之作。
據埃菲社5月20日報道,在影節(jié)宮的地下樓層,電影制作商和經銷商在為已經完成或剛剛啟動的電影項目尋找出路,這樣的會議同樣發(fā)生在戛納海濱大道旁邊的辦公室和酒店內。
戛納電影節(jié)市場展負責人熱羅姆·帕亞爾表示,戛納電影節(jié)是文化和商業(yè)可以攜手并進的證明。電影節(jié)有兩條腿,一條是藝術的、迷人的、文化的,另一條是經濟方面的,二者相輔相成。
在1946年的首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人們就已經開始借專業(yè)人士聚集在一起的機會談生意,不過電影節(jié)市場展直到1959年才正式誕生。
報道稱,曾經有人認為創(chuàng)立市場展是電影節(jié)自尋死路的做法。帕亞爾說:“有人說在引入商業(yè)的同時,藝術性就會消失,但電影節(jié)的發(fā)展歷程已經證明他們的預言是完全錯誤的。”
市場展早年間只有數十人參與,到如今已經有將近1.2萬人參與、約3000部電影參展,還有約1400場電影放映。
帕亞爾認為,戛納電影節(jié)的力量在于匯聚整個世界電影工業(yè)。他說,這是電影節(jié)的力量所在也是難點所在,因此有必要開發(fā)出一些工具,方便人們在這樣的多樣性中找到可以談生意的對象。
西班牙麥克斯國際影視公司國際部負責人伊萬·迪亞斯說:“如果你有優(yōu)質的項目,那么在任何市場上都會賣得很好,但是戛納電影節(jié)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戛納電影節(jié)的參與者都認為,電影行業(yè)已經發(fā)生變化。奈飛、亞馬遜和蘋果等平臺已成為電影交易的主要樞紐,這導致一些國家的小型電影經銷商或制作商停業(yè)。
不過,來到戛納電影節(jié)的并非只有大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的德國阿特胡德娛樂公司首次亮相戛納便帶來了3部以色列電影和3部土耳其電影。
該公司執(zhí)行制片人馬爾科·德賴澤表示,在一個電影經銷商非常挑剔并且追求一定程度的安全性的時代,他們把能夠引發(fā)媒體關注或入選電影節(jié)的電影視作唯一的機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