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高中生旅游受騙變癮君子
昨日,深圳寶安法院通報了一起未成年人涉毒案。一名高一學生獨自來深圳旅游,結果被吸毒人員誘騙吸食新式毒品。案情讓人心酸唏噓,也再一次提醒市民,警惕毒品用“減肥藥”“美容產品”,甚至“郵票”“貼紙”的外表來引誘青年人上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 通訊員呂靜
15歲的王某在吉林某所中學讀高一,趁著學校放假,來深圳旅游。
旅游期間,他手機里某交友軟件有一名昵稱是“塘坑”的網友(賀某)向其打招呼。兩人在網上相聊甚歡,相約在公交站臺碰面,隨后一同前往賀某居住的房間。
其間,王某上完廁所后,發現賀某坐在電視前用兩根吸管和一個水瓶組合起來的工具在吸著什么,還用火機在工具的其中一根管子那里烤著。王某感到非常好奇,隨即向賀某詢問“這是什么東西”。賀某告知王某說,“這是一種興奮劑,名叫rush。”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為嘗試“新鮮玩意”,王某也“依葫蘆畫瓢”,就用那個簡易的組合工具,照著賀某的樣子吸了起來。
因群眾舉報,當日16時許,民警將賀某和王某抓獲并帶回派出所作進一步調查。經檢驗,王某的尿檢結果為冰毒呈陽性。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賀某無視國家法律,欺騙未成年人吸毒,賀某的行為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條欺騙他人吸毒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由于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加之特定的年齡、生理、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往往認知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放任自己的好奇心,盲目產生認同心理,容易成為毒品侵害的對象。本案中,王某正是在賀某吸食的情況下,出于好奇和模仿,覺得自己也要試一試,結果無意觸碰了毒品,悔恨不已。
實際上,除了本案中的情況,社會上還存在其他以諸多理由欺騙未成年人吸毒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編造毒品是“減肥藥”“美容產品”等謊言,偽裝成郵票、貼紙的新型毒品LSD等。
【帶你認識新型毒品】
相對于鴉片、海洛因這些傳統毒品來說,新型毒品主要依靠人工化學合成,是不法分子為逃避打擊而對管制毒品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得到的毒品類似物,具有與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強的興奮、致幻、麻醉等效果,后來進入市場發展成流行的濫用趨勢,如“搖頭丸”“K粉”“浴鹽”、止咳水、γ-羥基丁酸、“郵票”、尼美西泮等。
“浴鹽”:化學名稱為亞甲基二氧吡咯戊酮,是興奮劑屬性的精神藥物,能抑制去甲腎上腺素。服用后會感覺自己是個巨人,并且刀槍不入,甚至想要啃食他人,與傳說中的“喪尸”相類似。
“郵票”:毒性極強,是一般“搖頭丸”的3倍,主要成分為麥角酰二胺(LSD),幾微克就足以讓人產生幻覺,使用后通常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并出現急性精神分裂和強烈的幻覺。
尼美西泮:名為“愈利眠”,俗稱“紅五”“K5”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焦慮、失眠等癥狀。一般包裝成飲料或彩虹糖。服用后心情激動、產生幻覺,過量服用會出現心臟受壓、昏迷等癥狀,甚至導致死亡。買家多是年輕人,80后、90后,甚至00后。
γ-羥基丁酸:俗稱“神仙水”,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現的天然物質,也是一種神經藥物,被許多國家認定為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