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梅 非遺傳承機構和個人可適當免稅
全國人大代表沈鐵梅,現任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被公認為“川劇歷史上前無古人的聲腔第一人”。此次兩會,沈鐵梅對包括川劇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問題格外關注。她表示,現在川劇發(fā)展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重慶各個區(qū)縣的川劇團基本都已經消失了,需要引起上級部門的關注。為了鼓勵更多的人走進這個行業(yè),她建議國家對非遺傳承機構和個人適當免稅。
談文化走出去
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自信了才有底氣
新京報:今年2月1日,你帶隊在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頒獎晚會上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川劇《鳳儀亭》,20分鐘內收獲9次掌聲。“原汁原味”的表演體現在何處?
沈鐵梅:這個演出是在一個比較大的國際電影節(jié)里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的藝術總監(jiān)在邀請函當中就說,我們不需要跨界,我們需要一個原汁原味的東方藝術。
其實,在此之前,《鳳儀亭》這出戲多次走出國門。第一次是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用音樂的形式展示川劇藝術的魅力。第二次是2012年美國林肯藝術中心邀請我們,在美國導演的指導下,用美國的舞美風格制作了一臺新歌劇,穿戴不是戲曲的。這次鹿特丹電影節(jié),我們把原汁原味的川劇表演,以及川劇的打擊樂和唱法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上展現,完整地進行了一次中國藝術的呈現。
新京報:之后,你又攜《金子》亮相柏林第36屆IMZ Avant Première“首映之前”影視節(jié)展。你覺得中國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鐵梅: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自己自信了才有底氣。在柏林影視節(jié)展播放了《金子》以后,就有很多演出策劃、電視發(fā)行來找我們,談合作意向。我覺得此行很有收獲,因為讓他們了解了中國文化。不能只是我們一直接受西方的文化,比如西方的歌劇、西方的唱法,而不向西方人展示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內涵和魅力。
談非遺商業(yè)化
非遺消失了 商業(y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中國戲劇獨特的表演方式,和西方歌劇有什么不同?
沈鐵梅:中國戲劇和西方歌劇不一樣。我曾和一名西方藝術人員有過一次對話,我說,中國戲劇表現人物是通過寫意夸張的方式,例如,通過“手眼身法步”來表現人物。他說,古希臘的歌劇也是這樣做的。我不同意他的觀點,的確,古希臘的歌劇會有很夸張的表演,也有面具的使用,但是中國戲劇還是有獨特的一面,它有一個“框”,你的動作、你的行走、你的說白、你的手法,必須符合規(guī)范,必須是川劇的手段,和古希臘戲劇都不一樣。
新京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在哪里,怎樣才能和商業(yè)有一個很好的結合?
沈鐵梅:商業(yè)價值需要商業(yè)人才來發(fā)現,我們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就是要把它的這種藝術價值保護下來。比如,在凡·高博物館,我發(fā)現凡·高的價值不僅僅是畫本身的價值,他們制作了印有凡·高畫作內容的鼠標墊、杯子等,這就需要商人去發(fā)現。不能讓我們去尋求傳統(tǒng)藝術的商業(yè)價值,我只保證把我的作品演好,把傳統(tǒng)藝術傳承好。
新京報:川劇或者其他非遺在商業(yè)化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沈鐵梅:問題在于搞商業(yè)的人不懂非遺,這個行業(yè)需要一些專業(yè)營銷人。說句實話,現在很多非遺真的不被人認識,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只有把這些藝術保護下來才有價值,才能找到知音。如果都不存在了,商業(y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談川劇傳承
缺失人才 重慶各區(qū)縣川劇團所剩無幾
新京報:川劇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川劇在重慶地區(qū)流傳情況如何?
沈鐵梅:這個問題需要引起上級部門的關注,重慶各個區(qū)縣的川劇團基本都已經消失了。不僅僅是川劇,還有很多劇種和院團都消失了。在重慶,區(qū)縣中現在還剩一個萬州川劇團,但萬州川劇團除了可以演大幕戲之外,傳統(tǒng)戲人都找不齊。重慶基本就靠我們一個院團,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新京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沈鐵梅:主要是川劇人才的缺失。在電影里,需要一個群眾演員,可以很容易找到,但是在戲曲里,隨便找一個跑龍?zhí)椎难輪T,他都不會“走”,一上舞臺就不對。川劇是一個專門的行業(yè),它有自己的美學和規(guī)范,讓你走路不是來回走,而是需要邁出戲曲的步伐。
新京報:川劇人才培養(yǎng)有什么特點,多長時間才能培養(yǎng)出一名合格的川劇演員?
沈鐵梅:戲曲的學習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培養(yǎng)一個人,起碼要花十年的時間。我建議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應有的科學教育方式。
新京報:怎樣算是科學的教育方式?現在的培養(yǎng)方式存在哪些不足?
沈鐵梅:我們說三天不練手生,但是現在從小學到中專、大專的學習都有雙休日,孩子每周只學五天,然后休息兩天,“功”就廢了。我呼吁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對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即使放假,也可以增加課時,比如周六周日讓孩子練兩小時。行內是需要這樣做的,我們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論。
談非遺保護
建議對非遺傳承機構和個人適當免稅
新京報:在非遺傳承過程中,你們還遇到過哪些困難?
沈鐵梅:今年每次到區(qū)縣演出,我都會跟當地文聯座談,了解當地文化傳承和送戲下鄉(xiāng)的一些情況。他們也談到了人員缺乏、經費缺乏等方面的問題,有的地方老百姓想學,但沒有老師。我們重慶川劇院每次調研后會跟他們簽協議,下鄉(xiāng)資助他們。
新京報:對于非遺保護,你還有哪些建議?
沈鐵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構和個人納稅的問題,國家應該考慮。這些人都不富裕,但都按照國家的個稅標準繳稅。國家應該保護這些小眾的群體,他們承載著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化。想要更多的人走進這個行業(yè),需要給一些好的政策才行。我今年有個議案就是關于稅收的,我認為對于非遺傳承機構和個人,國家應該適當免稅。
新京報:現在傳統(tǒng)戲曲演出的收入如何?
沈鐵梅:我們現在是一個團隊作戰(zhàn),有的演出有盈利,有的演出幾乎沒有盈利。沒有收入同樣要繳稅,所以國家應該予以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構和個人納稅的問題,國家應該考慮。這些人都不富裕,但都按照國家的個稅標準繳稅。國家應該保護這些小眾的群體,他們承載著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化。想要更多的人走進這個行業(yè),需要給一些好的政策才行。 ——沈鐵梅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