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方便灣區青年的就業創業、有效實現人才流動提建議 灣區人才交流 職業資格等亟待“互認”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吳秋北
昨日,前來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各地代表陸續抵京。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港澳人大代表的高度關注。香港青年來內地就業、創業會遇到哪些難題,如何解決?如何有效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動?
3月3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實現大灣區高效的人才流動,首先需要彌補文化間的差異,提前讓香港青年了解和熟悉大灣區其他地區的工作氛圍和習慣。其次,要打通港澳居民和內地之間在職業資格方面認證的壁壘,早日做到“互認”,方便灣區青年的就業和生活。
談發展
鼓勵香港青年
到深圳等創業基地去創業
北青報: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香港青年和香港經濟來說,意味著什么?
吳秋北:我們都知道,香港有傳統的四大優勢:金融、旅游、個人專業服務和貿易,但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單一。因此,香港也提出“要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在創科方面。而大灣區的9個城市間,創科方面的發展勁頭很足,甚至深圳的一些高科技,發展得比香港還要快。這對豐富香港經濟結構來說,是一個好的契機。
同時,大灣區的建設,等于把整個空間擴大了,香港青年的機會自然會更多。人才的交流、碰撞,是促進人才培養的方式。所以,香港青年的目光,應該擴展到灣區。而當下,灣區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鏈條,等于說你有一個想法、一個創意,從構想到產品出爐,通過這個鏈條能夠最快地去實現。它會帶動產業的各個環節都有所發展,也會創造出很多就業的崗位和機會。特區政府也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香港青年到中山、深圳等創業基地去創業。
北青報:香港青年在灣區就業創業,可能面臨哪些難題?
吳秋北:最貼近的就是生活問題。比如居住、生活習慣、文化的差異,以及對內地法規的了解程度不足。比如,內地的青年在職業拼搏上的力度很強,勁頭很大,隨之而來的,“加班文化”比較濃厚。香港的青年可能更加重視工作、個人生活和家庭的平衡。
北青報:這種差異如何彌補?
吳秋北:居住問題,通過一些新增的創業公寓,正在逐步解決。對法律法規了解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多開講座、提供咨詢的方式緩解,我們工聯會也在灣區的5個城市設立了服務點,提供咨詢服務。
文化差異的彌補最為重要。在這方面,我們制定了一些實習計劃。比如,與內地的銀行系統合作,設立一些實習崗位。
談挑戰
吸引人才同時也應平衡“配比”
北青報:大灣區的建設,是否給內地人才赴港就業提供了契機?
吳秋北: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內地學生赴香港求學、就業。但由于香港本身的就業空間比較小,就業形勢比較緊張。一部分內地學生在香港深造后,會選擇帶著經驗回到內地進行創業,成績顯著。不過,在特區政府的推動下,近期也增加了一些吸引人才的措施,主要是吸引高科技產業到香港設點,吸引高尖人才就業。
北青報: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會給香港的勞動力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
吳秋北:灣區之間的人才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尤其是對高精專的人才的需求。雖然香港的就業崗位比較緊張,但是吸引來的人才,是可以帶動本地的產業、經濟發展的,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不過,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所說的全球化是有關于資金、貿易方面的,沒有至于到勞動力的全球化。香港特區政府也需要先保護好本土的就業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再談人才流動。所以,特區政府出臺相關規定,高科技產業要引進外地人才是可以的,但同時,要配比一定數量的香港本土的雇員。一方面推動人才流動,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本地的就業和經濟的穩定。
談交互 職業資格等亟待“互認”
北青報:隨著人才交流的不斷深入,您預計香港未來在哪些方面會有所變化?
吳秋北:就像香港居民去內地就業,會受到內地的勞動法規保護一樣,內地居民在香港企業工作,薪水的發放、假期的補償機制、解雇之后的遣散規定,這些都是一視同仁的。
但是相對來說,香港某些方面的法律規范不是那么全面,比如工作時長規范、最低工資、退休保障制度等。工時問題上,香港是遵循雇員和雇主之間的約定俗成。一旦發生糾紛,對雇員來說,是不利的。隨著兩地交互的不斷深入,也伴隨著工時意識越來越強,大家會不斷進行比較,最后倒逼政府“就高不就低”,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北青報:交互方面,還存在哪些亟待改變的問題?
吳秋北: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職業資格的“互認”。內地有國家職業資格的相關制度,香港也有一套實施十多年的資歷架構,但兩者并不完全相通。目前,一些專業方面的資格,如醫生、會計、律師,通過CEAPA渠道已可互認,但面對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在更加廣泛的職業資格“互認”方面,作出有效對接,也需要一個“互認”過程。
北青報:要打通的還包括哪些方面?
吳秋北:還有證件的“認證”問題。內地居民有居住證、身份證,在使用公共服務,比如去圖書館、搭乘高鐵、進旅游景點時,都是非常便捷的。但對于港澳居民的話,這種便捷可能要“打折扣”了,有很多服務平臺用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是對接不上的。雖然現在一部分人可以申領居住證,但如果回鄉證可以納入各系統,普通港澳居民在內地的生活會更加便捷。
此外,香港青年來到內地就業,最關心的是能不能買醫保的問題。內地醫保的覆蓋面是比較廣泛的。而且,如果香港居民來到內地工作,但不能納入內地的醫療保險體系中,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成本也比較高。現在雖然剛剛出臺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但對這個問題也應持續關注。
談養老 “福利可攜帶”應成為“宜居”標配
北青報:大灣區要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在“宜居”方面,有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吳秋北:香港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養老問題是民眾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在香港養老,其實成本很高,因為香港地少,公營的養老機構比較缺乏,私營的養老機構又很貴,一些服務也參差不齊。既然打造大灣區共同的家園,而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在宜居方面,如果有一些長者,退休后想在灣區生活,政府之間對于養老的政策必須要有一個對接。
北青報:具體應該如何對接?
吳秋北:我們工聯會以前做過往返兩地的長者養老問題的調研,發現在大灣區里面養老的香港居民是很多的。香港臨近廣東,有很多人祖籍就是廣東,退休之后,一部分老人抱著“落葉歸根”的想法,想要回到家鄉養老。
以前在香港退休之后回到內地,你的退休福利是沒法使用的。比如,在香港居住的長者,每個月有一個1000多塊錢的“敬老金”,前提是你要在香港居住90天才能享受這個福利。為了領取這份“敬老金”,很多長者兩地跑,隔一段時間在香港住幾天再回內地,很折騰。后來經過工聯會的爭取,有了一個“廣東計劃”,能證明本人在內地生活的,就可以申請到福利,不用再兩地跑。
文并攝/本報記者 張雅